您现在所在的位置:bet36365备用网址 > 信息公开 > 经济数据 >
深耕黄土高原 山西粮食生产创辉煌 来源:未知 | 发布时间 2017-12-18 17:35

“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以中央惠农扶农政策为引领,顺应变化态势,遵循发展规律,狠抓粮食生产,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粮食丰产又丰收。五年来,山西粮食生产保持增长态势,不断跨越新台阶,这对山西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一、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粮食生产创佳绩

  (一)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支农力度,加大财政和全社会的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全省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十八大”期间(2012年—2016年),全省粮食生产总量达到649.58亿公斤,比“十七大”时期增长23.6%;年均粮食生产总量达到129.92亿公斤,比“十七大”时期年均粮食总产量高出24.82亿公斤,是山西粮食生产史上的最好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和2013年的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127.4亿公斤和131.28亿公斤,连续突破120亿公斤和130亿公斤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33.08亿公斤的新高度;2015年因严重干旱影响,粮食产量减至125.96亿公斤;2016年再次回升至131.85亿公斤的较高水平。山西粮食生产发展的显著成效,标志着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攀升。

  (二)粮食单产稳步提高。近年来,山西粮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高产作物种植比重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长足发展,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 2012年至2016年间,除去2015年因严重干旱单产水平下降外,其余年份粮食单产水平连续提升,2012至2016年粮食亩产分别为258公斤、267公斤、270公斤、255公斤和271公斤,2016年粮食亩产271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五年的单产数据来看,山西粮食平均单产水平已经达到250公斤以上,这充分证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摒弃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优化农业资源要素组合是促进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山西各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调整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十八大”以来,小麦生产由于受种植区域限制和生产效益影响,在品质不断提高的同时,占粮食作物比重有所下降。2012年至2015年,山西玉米生产在稳定的市场需求与较高的价格影响下,以其高产、多样、优质、高效的优势持续扩增;2015年底,国家推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2016年,山西非玉米种植优势区域农户顺应形势调减玉米面积,转而增加青贮玉米、杂粮、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等其他农作物,农作物种植结构再次向优调整。在广大人民群众注重健康养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下,市场上优质小杂粮十分畅销。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合谷物类、豆类等杂粮栽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振兴杂粮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政策推动下,山西杂粮已经初步形成区域化、优势化规模生产,杂粮产业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合理布局,优势突显,分品种粮食作物做贡献

  山西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境内有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独特的气候条件,促成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燕麦、荞麦、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山西广泛种植。由于区域布局合理,各类粮食作物为山西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小麦生产保持合理发展区间。山西南部中熟冬麦区和中部晚熟冬麦区是优质小麦生产区域。在农产品市场全国大流通的状况下,近年来山西小麦种植面积呈现下降态势,但是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2012年至2016年,小麦面积由1033.46万亩逐渐递减至1009.41万亩,下降2.4%。“十八大”期间,各地继续实施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积极推广使用新优小麦种籽、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小麦单产及总产水平的提高。小麦亩产由2011年的226公斤提高到2016年的历史最高水平271公斤,增幅达到20%;小麦总产量由2011年的24.03亿公斤提高到2016年的27.34亿公斤,增幅达到13.8%。

  (二)玉米撑起发展粮食生产的“半边天”。 山西地处世界三大玉米黄金生产带,各地普遍适种,太行山河谷带、晋北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晋南盆地为主的“一条带,四大区”是玉米生产优势区域。 “十八大”以来,在市场需求强劲、价格较高的利好因素助推下,山西不断加大玉米生产的科技投入,玉米生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玉米产能稳步提升,同时也带动了粮食总量的不断扩增。2012年至2015年,全省玉米面积延续了自2000年以来的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2503.46万亩,之后连年小幅扩增至2015年的2515.29万亩;2016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玉米面积顺势下调至2437万亩。2012年玉米亩产361公斤,比2011年增长4.3%;2013年亩产达到381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至2015年,玉米亩产在合理范围内波动,2016年玉米亩产保持在365公斤的较高水平。2012年玉米总产量90.39亿公斤,比2011年增长5.8%;2013年达到95.55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至2016年,玉米总产量继续在高位运行,2016年玉米总产量达到88.89亿公斤。玉米总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全省粮食生产总量的稳步增加。

  (三)马铃薯生产稳步向好。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山西许多地区适宜种植,尤其是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吕梁市种植的马铃薯品种质量优良。2012年至2015年山西马铃薯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252万亩左右。 2015年,我国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努力推动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山西适种地区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新起点,紧紧依靠科技支撑,调整优化马铃薯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以品种调新、质量调高、结构调优、产业调整、产业链调长为重点,全面加快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2016年山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74.2万亩,比2012年增长8.2%,比2015年增长9.4%;马铃薯产量增幅也较大。随着山西马铃薯深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马铃薯长远发展前景可期。

  (四)小杂粮生产发展态势良好。山西省东西两山及北部高寒区的丘陵区是优质小杂粮生产区域。“十八大”以来,山西各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户适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度发展杂粮产业,加之农业科技发挥助力作用,全省杂粮面积稳中有增,产量呈现增加态势。2016年谷子、高粱、豆类产量达到4.27亿公斤、0.64亿公斤和3.7亿公斤,与2011年相比,分别增长63%、18%和51%;燕麦、荞麦等其他杂粮总产量也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山西杂粮以其绿色、优质、无公害著称,沁县“沁州黄”小米、广灵“东方亮”小米,左云“雁门清高”苦荞等一批品牌产品备受国内外顾客青睐。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山西杂粮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小杂粮已经成为山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稳粮于策,稳粮于技,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发展

  (一)稳粮于策。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山西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有增无减,补贴金额持续增长,补贴范围不断扩大,惠农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不断提高,新增粮食补贴向粮食主产县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力度较大。各项支持“三农”政策的实施,财政对“三农”工作的明显倾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的产出率,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稳粮于技。“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大力推进科技兴粮,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强化技术集成整合,加大技术推广服务力度,深挖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含量。2015年,全省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累计达到325个,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区集成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组装配套形成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模式,高产创建示范片区带动了全省单产水平大幅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发展。一是山西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二是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有效带动粮食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粮食销售加工收益。

链接导航>>

政府组成部门

各省市政府

省内各市

吕梁各县

主办:交城县人民政府 bet36365备用网址络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1411220003
地址:交城县沙河街18号 晋ICP备15006731号

  
分享